历史上从没有一次事件,能像新冠疫情一样,让全球政府集体限制国民出行、勒令企业停工。
与任何一次经济危机不同,以往政府只需要思考如何刺激经济,而这次政府正在想方设法的减少经济活动——以抵抗疫情蔓延。
因此最近所有的经济数据都令人失望(除了3月份中国PMI,由衷赞叹中国硬核实力)——这是意料当中之事。
面对日益严峻的疫情,和其他不确定事件(比如石油价格战),大家的情绪日渐悲观。但我有几个不同的观点希望与大家分享。
疫情中的经济数据或许不可信
我们依靠经济数据来分析市场和预测未来。
而很多经济数据来自于问卷调查。失业率、GDP、工业产值、通胀率还有各种市场情绪指数,都需要通过问卷而来。在疫情当中,特别是停工停产期间,这样的调查非常可能并不具有代表性。
比如媒体报道会直接影响被调查者暂时的情绪,让得到的经济数据并不客观。
另外当前不应当再如往常一样“年化”数据。疫情是黑天鹅事件,也许会持续到5月,或者10月,但是必然会过去。我们不应该用当下的数据预测和推算全年。
美国失业情况到底有多严重?
我们为什么要关心美国失业情况?
不是人道主义,是因为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、美国经济影响全球经济以及全球投资人信心,而美国更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,外部需求的强弱直接影响中国经济的复苏速度。
上周美国首次申请失业金的人数戏剧性暴增至664.8万人。这是什么概念?市场预期的只有376.4万人,实际比预测高了近乎一倍。
而美国公布的3月失业率仅为4.4%,但要注意3月数据的收集截止日期是3月14日。而美国的大面积停工发生在这之后。也就是4.4%并没有反应停工的影响。这就是不可信的数据。
根据664.8万首次领取失业金人数推算,目前美国的实际失业人数可能高达1000万人,失业率10%——这是美国过去金融危机时的峰值。
根据机构预测,如果美国限制出行政策执行至5月末,届时失业率可能飙高至15%,超越过去任何一次经济大萧条的严重程度。
永久失业 VS 暂时失业
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待“失业率”。
企业裁员是为了拯救企业——企业被拯救,失业人员就有机会被重新聘用——如果不裁员,企业破产——雇员永久失业。
但问题有两个:裁员后的企业能不能挺过疫情,以及失业的雇员如何维持基本生活。
失业人员 VS 停工人员
比起美国的裁员,欧洲很多企业采取“冬眠”策略,勒令员工在家“停工待业”。他们名义上没有被裁员,但是只能获得之前薪资的“一小部分”——通常这部分由当地政府补助。
这些停工人员,实质上和美国的失业人员其实并无太大差别。
微信扫一扫
与逸士集团CEO贾泽亮先生面对面
